晴雯听了,只得拿了绢子,往潇湘馆来。只见春纤正在栏杆上晾手巾,见他进来,忙摇手儿说:“睡下了。”晴雯走进来,满屋漆黑,并未点灯,黛玉已睡在床上,问:“是谁?”晴雯忙答道:“晴雯。”黛玉道:“做什么?”晴雯道:“二爷叫给姑娘送绢子来了。”黛玉听了,心中发闷,暗想:“做什么送绢子来给我?”因问:“这绢子是谁送他的,必定是好的,叫他留着送别人罢,我这会子不用这个。”晴雯笑道:“不是新的,就是家常旧的。”黛玉听了,越发闷住了。细心揣度,一时方大悟过来,连忙说:“放下,去罢。”晴雯只得放下,抽身回去。一路盘算,不解何意。
晴雯一路盘算,不知道什么意思?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晴雯的品性是非常纯真的,她和宝玉的关系好,但两个人的感情是清纯无瑕的。从这一点上看,袭人对宝玉也好,但处处看到的都是男女大妨。因为她心里有这个东西,才可以从男女的角度来揣测,而晴雯心里没有,所以她并未从男女传情的角度来思考,自然是不懂。那么黛玉懂不懂,这两方绢子的含义?
黛玉必须能懂,因为这是两方“半新不旧”的绢子。从这个物件上看,可以肯定一点,绝对不是赠送礼物,而是要传情达意。这个情意要传过去,黛玉若不能参透,那么宝玉的一番心意就白费了。
书里说“这黛玉体贴出绢子的意思来,不觉神痴心醉”。至于到底是什么意思?作者没有说,但林黛玉认为,宝玉这个绢子送来,分明是明白了自己的心意。黛玉的这番苦意,难道不是只有一个,就是嫁给宝玉。黛玉继续想到不知将来能否如意?将来如意,就是将来能不能嫁给宝玉还真难说?所以她心中哀伤,遂作《题帕三绝》。
宝玉要想让黛玉明白自己的意思,他送去的这个东西必须具备两个人同时知道的含义。那么绢子怎样能像暗语一样,只有他两个人知道其中之意呢?明代的冯梦龙曾收录过一首民歌,这首民歌叫《山歌》“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颠倒看,横也思来竖也思,这般心事有谁知?”
这首歌中有素帕,而黛玉接到绢子之后,内心中正好认作绢子为帕子,所以才《题帕三绝》。这个帕子寄给知心人,就一个意思,横竖都是丝,即思,也就是都是思念之情。宝玉是通过送这帕子表达自己对黛玉思念,对黛玉所思之事的念想,黛玉很快就揣摩透了其中的含义。
这是典型的私相传递,所以黛玉也有些惧怕。但要说这是私相传递的证据,也还算不上,因为这两方绢子太隐晦了。除非两个人都读过这首歌,并且知道“一方素帕寄心知”,才能明白寄帕子的含义,当然后面那句丝才能表白自己心中所思。
黛玉读过这首歌了吗?宝玉又读过吗?《山歌》是明代民歌中的经典作品,而这个作品正是由冯梦龙收录。黛玉曾听到戏文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这是《牡丹亭》,汤显祖所作,而冯梦龙对此剧也有所改编,因此可以推测,黛玉既听得冯梦龙改的《风流梦》,自然就有机会读到这首民歌。
林黛玉能读到民歌曲文,皆来自宝玉。宝玉第一不爱四书五经,但对于一些杂学却颇精通,常常带进园子来,私下读并且也透露给黛玉读,二人都喜欢,所以从这个角度谈,他们两个人共同读到《山歌》的可能性是有的。因此晴雯说,要送个东西有个信物时,一时间宝玉想起这首歌中的绢子,才让晴雯递过去,以明心迹。
歌中说“一方”但宝玉却拿了两方绢子送过去,这个不大好解释,但直白一点来说的话,其实又很容易,一方帕子乃是一思,两方帕子岂不是倍思。以此体现宝玉有感黛玉来看望自己,内心有千言万语不能一时尽道,而又欲讲与她听的深情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