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牡丹花
词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对于现代人来说,生活中有手机,有电脑,有网络,有书看,有电影看,实在不行还能出去旅旅游,跟朋友唠唠嗑。
而古代没有手机、电脑,没有电影院、游乐园、KTV等,那时候的人们闲暇时都在干些什么呢?
本系列我们将带大家通过古代的诗词歌赋,穿越回古代,去看看古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将看到古人们吟诗作赋、游山玩水、曲水流觞、斗茶焚香、琴棋书画、听歌观曲等有趣场景。
在古代,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而白居易所写的《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在本诗中,诗人一反常情,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诗词赏析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大意:
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傍晚到来的时候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
料想明天早晨大风刮起的时候应该把所有的花都吹没了,在夜里我珍惜衰谢的牡丹如火一样越发红得浓艳迷人。
诗词里的故事
(1)白居易(年-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guī],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zhěn]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yì]县侯。公元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2)古人眼中的“牡丹”:牡丹意象与唐代审美观念相契合,唐代社会经济的进步、咏物诗的发展以及佛教兴盛,都给牡丹诗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牡丹意象成为唐诗中的典型意象,具有多方面的深层原因。不同阶段的社会背景,不同文人的心态观念,都在牡丹意象中尽诉风情。
牡丹是雍[yōng]容华贵之象征,国色天香的牡丹艳压群芳;牡丹抒发年华易逝之感伤,花开花败引发诗人对岁月匆匆、时不我待的感慨;;牡丹怀揣心绪、友情之寄托,以花酬赠[chóuzèng]友人,流露无限思念;牡丹表现劳民伤财之憎恶[zēngwù],借诗揭露和批判“牡丹热”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牡丹流露繁华不再之哀怨,牡丹一度是唐朝繁荣的象征,当王朝走向没落,颓败[tuíbài]的牡丹自然给人以无限悲凉沧桑之感;牡丹带来禅[chán]宗思想之体悟,在禅宗思想兴盛的时代被赋予了禅意,诗中处处体现哲理与感悟。
牡丹意象自唐代走进文学创作的审美视野便令人宠爱有加,摇曳多姿[yáoyèduōzī]的牡丹,带给人们喜怒哀乐,文人借此创作,展现出一幅独特生动的时代画卷。
——穿越小问答——1.本诗中“牡丹”被赋予的含义是?
A.年华易逝之感伤B.友情之寄托C.劳民伤财之憎恶D.繁华不再之哀怨
上期答案:《溪居即事》
1.A.中书省
诗词赏析END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