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宵共饮愿天下人花好月圆

中国人的浪漫,一定是因为有月亮!天上那一轮明月是渗入我们基因里最古老的审美图腾。月亮承载着辽远的神话传说与绵绵不断的人文情怀,在距我们38万公里处静静地述说自己日久弥新的故事。与星星相皎洁,与夜空共和谐。它神秘高洁又美丽,为我们指明归去之途。无论是千山万壑之上,还是繁华锦绣之中,那一轮孤绝寂寥的冷月,穿过千年的云,高悬于时空,空前绝后,朗朗其色。最常矜慕者乃诗人,月光洒遍每一个无人问津的犄角旮旯,也几乎洒满了文学典籍的每一页不朽遗存。

月是夜晚最明显的天象。有关月的神话五花八门,有关月的文学作品,从古至今繁不胜计。嫦娥是神话中的月中女神,据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月中有白兔捣药,晋人傅玄《拟天问》已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的说法。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载,林野中原有狐、兔、猿三种动物“异类相悦”。佛祖化身为饥饿的老者,来到林中。狐为老者找来鲜鲤充饥,猿为老者采花果而还,只有兔空手而归。羞愧中,兔请狐、猿寻来干柴,点火燃烧,自己跳入烈焰中,以为老者充饥。佛祖深为感动,就让兔魂寄于月轮,从此月中就有了白兔。旧时北京人中秋供奉兔儿爷的习俗,可能就是与佛教有关。清人王士禛《香祖笔记》有一段提及月中人物,“世传羿妻奔月,谓之嫦娥,亦曰蟾蜍。又《酉阳杂俎》,月中有一人,斫桂树,名吴刚……”就这样,兔子捣药祝长生,嫦娥善舞舒广袖,吴刚伐树酿美酒,这个传说基本定型。来到现代,神话故事中,最让人猜测的是嫦娥的复杂感情。浩浩月空,深深寂寞,她到底牵挂着谁?最深的一句属于李商隐的隐秘抒情,“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门——中式园林的无尽风情

贝聿铭设计的月门

月形不光美丽,更有神秘光晕,那一轮明月后面所寄寓的“团圆美满”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轻铺碧水回台榭,重扣梨花过月门。风在月亮门外清浅低吟,人在其中行走如梦似幻。一座精美的园林建筑往往都映射着历史自然、文学、绘画、传统习俗以及思想的影子,成为荟萃精华的艺术作品。月亮门体现中式园林的无尽风情,是建筑之瑰宝。其优美的弧线能唤起我们久远的记忆,也能够让我们的时光慢下来,仰望星空,体悟一些人生的哲理。闲步烟萝,静沉风月,每看到月门,我都流连忘返,缓缓不肯归去。建筑大师贝聿铭关于很多建筑与空间的观点,很是认同。他的作品中多次出现月亮门,这是跟他从小在园林里玩耍长大有关,山洞石桥池塘、亭榭雕栏月门等中国元素必定给了他创作灵感与创造性的思路。

云上秋月,反复吟咏不绝。对月的素材与想象,正是文学创作的想象与集中的艺术手法,没有想象,则一切文学创作皆无从谈起。古往今来的月光诗词,本身就是诗词中一个无法忽略的典故和意象,可以说蕴含着一部人生至情的大百科全书,随手拈出一个题目,剖开一个切口,都有取之不尽的矿藏。中秋之夜,想来想去,也就是那么漫天闲谈了。

有人说《诗经.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一句特别美。意境迷离,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它“从男意虚想,活现出一月下美人”。当然了,月色之下是属于童话和冥想的时间,夜光之下女子的绰约,是白昼的时候所根本无法比拟的。因而这样的吟诵是最美的私语。

南朝《子夜歌》里,就幻化出穿越到千年后的如今这样的信息时代,情人能互通声气的情景:“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诺。”千年同月,情字难却啊!

夜宴作赋,对月抒怀,南朝谢庄《月赋》之中歌曰:“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借假想曹植与王璨月夜吟游的故事叙事,不难体会其中怨遥伤远之意。美人在云端,天路隔无期,寻卿路难行,惟明月可对。对于我们后人,此赋应是一种导向,是隐藏在深处的向往美好,追求光明的情怀。

对中唐李益的“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一句,曾经心心念念,此情伤处覆水难收,哀婉又无奈。风花雪月,时间空间都与你无关了。正因为如此,才彻底理解那种进入永恒范畴的审美。

中秋词无法绕开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东坡的吟啸,以其自身的禀赋和历练创造不朽的成就,让无数人体会到人生之况味。他心襟放旷品格高迈,为文高耸,其字自由萧散的行气,直取晋人风神。“明月几时有”也正是九百多年前的中秋,由于思念弟弟苏辙所作而流芳。诗词对人生的感悟甚深,非性情中人不能道。凭栏对饮月光醉,举樽独念花影碎。若非是前生,一起在月下饮过酒,这寂寂黑夜,又岂会惟独念你如白昼。

至今读来,最喜爱的戏文还是《西厢记》与《牡丹亭》,无他,文字之美!《牡丹亭》是一部传奇,文字优雅而绚丽。第二十出《闹殇》出现月亮、嫦娥这样的中秋景物,把一腔情真意切的美好憧憬和今生无缘的伤心欲绝交织融汇在一起。〔旦〕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甚西风吹梦无踪!人去难逢,须不是神挑鬼弄。在眉峰,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姐姐,月上了。月轮空,敢蘸破你一床幽梦。〔旦望欢介〕“轮时盼节想中秋,人到中秋不自由。奴命不中孤月照,残生今夜雨中休。”你便好中秋月儿谁受用?剪西风泪雨梧桐……”最关情处,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明代时曲《挂枝儿.痴想》以生动通俗的语言,唱闺阁之情愁。“月儿明了,人还不到。猛然间思想起,我好心上焦。泪珠儿止不住腮边吊。魂灵儿被他引,一夜上梦几遭。想起我那冤家也,不知哪些儿待我好。”冯梦龙评道:“不知哪儿好,方是真好,方是真梦,方是真正冤家。”冯氏确是解人,可谓一语中的。可见花前月下,把弦子轻挑,调儿高高唱起,或闷来时,闲唱马头调,寄生草,挂枝儿等曲调是当时风尚。

有封建越礼教之武林女子王倩玉,传其写给表兄《长相思》一阙云:“见时丑,别时愁,百转千回不自由,教奴怎罢休。懒梳头,怯凝眸,明月光中上小楼,思君枫叶秋。”在古代,她已许配他人,仍对其表兄怀一番诚挚之心,虽有失行之疑,但其才聪慧亦尤物也。

文学作品的妙处,有时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正如同禅宗公案一样,语言的作用被降低到极点,所存在的只有“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式的理会,除此而外,别无他途。总有那么一些从时间深处走来的常读常新的古典诗词,咏月经典,总有那么几首歌谣,会让人想起某些记忆深处的东西,比如温暖与感恩,比如隐隐约约的小暧昧,比如美丽与哀愁。

中秋过节的隆重场景,在清代《红楼梦》中可见一斑。当然,说起红楼梦,最着迷的人还是那有着“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宝玉啊,中秋他怎么过的?贾家几次过中秋都很讲究,严格遵循富贵之家传统规矩,几乎到滴水不漏地步。我们当然知道这表面上还是月明灯彩晶艳氤氲,其实衰败早已暗暗潜伏。曹雪芹无不是通过这种盛大繁琐的细节,显示着这个家族的生活方式和命运。其中代表天上之物的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曾经把很多人看得流口水。这是什么月饼呢?按《随园食单》的记载,是“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很有点今天老式五仁月饼的意思。中秋当天清早先要带众子侄到祖先的祠堂行礼,晚上月亮爬上来了,要由家中最长的女性带领全家上香拜月。焚着斗香,秉着烛,陈设着瓜果月饼等物,地下铺着拜毡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如今,节日再也不会过得如《红楼梦》描绘的那般盛大,但月饼与中秋承载的意义却没变,依然寄托着我们的憧憬与希翼。一个资深吃货放言: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顿饭不能解决的,子非说过,要陪你尝遍世间美味,中秋月圆夜,子非等你来赏月。

秋季虽天高气爽,但也是走向冬天的必经之途,难免不感慨。曹子桓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写尽秋季的季候特征。然而,这个季节更多是欣喜,它短暂而美丽,是大自然色彩最美,层次最分明的季节。落叶在晨风中飘然轻旋,湖水变得幽蓝深邃,菊黄蟹肥,柿子成熟,无处不在的桂花香气让人如痴如醉。每一个如约而至的秋天,都是不同的,有着别样的个性和美感。秋天美物确实让人垂涎,从初秋品尝炎陵鲜黄桃起,此后便是层出不穷,不吃石榴、栗子、大闸蟹、黄酒等就好像枉度了一般。想起行者鲜活有趣的话:“你不知老孙是盖天下有名的贼头。我当年偷蟠桃、盗御酒、窃灵丹,也不曾有人敢与我分用,怎么今日偷他一个果子,你就抽了我的头分去了!这果子是树上结的,空中过鸟也该有分,老孙就吃他一个,有何大害?怎么刚打下来,你就捞了去?”

一向认为,中国人骨子里是属于秋的,无论是文化还是气质。我们心中的秋,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秋的气质应是“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这类型的,秋的色彩绝对是“碧云天,黄花地”这样的千秋绝艳,而这后面都蕴含无尽的意味,直到禅悟“人生宛有去来今,卧听檐花落秋半。”梅花书屋作为张岱书房,很雅致,他不按常规出牌,未写其中陈设、藏书、古玩、字画,而是描写了室内外四时花树,牡丹、西府海棠、滇茶、西番莲花、窗竹、翠草等,“西溪梅骨古劲,滇茶数茎,妩媚其旁。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看到这,不由看看自己的居室。虽不能跟张岱比,但也别有趣味,植物多达二三十种,光是金桂就六株环绕,为的是等待满月时分,人月咫尺天涯时,桂花摇影夜深沉,不与暗夜相逐老,且邀明月入梦来。秋凉如水,晚上临风而眠,真个惬意绵绵。最美的季节到来,多了很多期盼。当然,秋天真正的大戏肯定是属于中秋节了。

▲“回家”(马友友“丝绸之路合奏团”)

中秋节跟团聚跟故乡有关。从八月初三夜的“露似珍珠月似弓”到如今的满月,心思似乎都在为团聚准备。长久的别离只为了今宵更好的重逢。庄周云:“送君者皆自涯而返,君自此远矣。”无为的道家思想纵然令人萧廖有遗世意,但正如《秦风.蒹葭》之诗亦然,言尽意不尽也!秋来频望南归雁,不倚秋风,不寄寒露,每见雁行南征,总忆元遗山词,有“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之句,颇为感伤。岁月悠悠,今复思之,惟觉经文遣此悲怀,正是“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故乡秋天的印象,很多人心中是满山板栗,漫山芒草,还有猕猴桃,或者八月瓜。故乡之所以美好,在于那儿有无数星星闪闪的往事编织成的记忆,那儿有小猫偷吃我藏起的月饼,有蜂窝一样由紧致竖纹形成的蛋糕,红糖温润,粘韧弹牙,我们小时候叫“茶果”,如今能遇上则一般不肯错过,只为一种乡情,一种童年的滋味。一直不知为何叫这个名字,忽想起精致的“和果子”,不就是这样相似的叫法么。

《月鹿》

中秋之夜,自然会想起摄影师吕玲珑的《月鹿》,发现稻城亚丁的他这样描绘作品背景,“这是秋夜拍摄完白唇鹿迁徙三天三夜后我从多米的拍摄地下山。圆月已升上山丘,我发现左前方的山梁上有一群白唇鹿。我快马加鞭跑了10多里山路,赶到对面山梁,架好相机换上毫米的徕卡镜头。终于月亮中出现了白唇鹿清晰的剪影。几秒后鹿群骚动,上帝创造的图景转瞬即逝了。30多年大自然总是与我不期而遇。无数个月夜我看见自然的精灵在大地上奔跑。它们的家园与人类渐行渐远。而我捕捉到的瞬间,总让我泪流满面。也许,每一次的影像都是诀别。或许,我不能唤醒沉睡的人类,但我希望他们明白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山中呦呦鹿鸣隐深草中,秋月是如此之皎洁,秋夜是如此之恬然。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则在这个良辰美景之夜唤起我们最原始最纯洁的愿望。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古今人心本无不同,几千年过去了,还是一样的“蒹葭苍苍”,一样的“秋水伊人”,还是一样的美丽与哀愁!终我们一生,良夜有几?总有那么几次,辗转难眠。当独立在这广袤的月下,喟叹“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时,惟有仿效东坡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用浓缩了大地之上丰硕果实的精华抒发自己最浪漫的情感。

祝大家拥有温馨、和美的中秋月圆之夜!

根据苹果公司规定,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uxiangwowotou.com/afhzz/274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