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有意吉祥止止馆藏明清瓷器吉祥文

中科医院曝光 http://m.39.net/pf/a_5131651.html

吉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与内容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亘古永恒的追求,蕴含着千古岁月的智慧与情感。而吉祥图案就是人类在几千年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借以传达心声的媒介。明清瓷器中的吉祥文化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的祝愿与期盼,借其艺术造型和绘画纹饰给人以心理暗示,利用中国汉字独有的谐音或寓意功能,曲艺含蓄地表达祈福与多种诉求,形成了“有画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特点。正值年新岁之首,济南市博物馆特举办《古瓷有意吉祥止止——馆藏明清瓷器吉祥文化展》,邀您一起走进四海皆春、吉庆有余的瓷画世界,品味我国古陶瓷艺术的魅力与风采。

东方有灵

瑞兽纹饰是借寓自然界各种动物形态,将其变成符合审美意识的纹饰,瓷器上的瑞兽纹饰通常有龙、凤、麒麟、狮等。

在历代官窑各类瓷器的纹饰中,应用最多、影响最宽广的莫过于龙。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起源的象征,古老的龙图腾将中华民族的美德和优秀品质都集中在一起,它骁勇善战,可保一方平安;它耕云播雨,带来平安富裕。集神秘、美好与神威于一身的龙因而被封建统治者加以神化而利用,成为帝王的专属。依附在各类官窑瓷器上的神龙,或飞翔于波涛翻涌之间,或遨游在祥云缭绕之中,又或戏弄火珠于股掌之间,凡此种种皆是寓意着封建帝王对江山社稷的执掌。

清同治粉彩鱼龙变化盆(三级文物,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

画面中浪花翻卷、海水滔天,一条金红色大鲤鱼向上跃起,跳出海面。上有一条神龙喷云吐雾,龙须飘然,龙神婉转,似执掌乾坤,神威无比。鱼龙变化的吉祥图案历史悠久,民间传说在黄河中逆流而上,到达壶口瀑布,一跃跳过龙门者就可以脱胎换骨,鱼化龙升,以此激励莘莘学子奋发有为,金榜题名,步步高升。

“鱼龙互变”的文化起源甚早,但真正被封建帝王重视并加以利用,应与推行科举考试、录用官吏制度密切相关。在瓷器画面上,鱼化龙图案出现的较晚,在清康熙年间才真正出现鱼化龙的图案。在此期间出现的这种官场文化主要是鼓励汉族读书人应试科举,为巩固满族清政权的统治地位服务。这里的“鱼”与“余”同音,而“龙”又与“隆”同音,因而“鱼化龙升”也可读解为“余化隆升”。

清道光红地青花海兽纹碗(三级文物,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

清青花加紫云龙纹天球瓶(二级文物,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

苍龙风驰电掣跃于波涛之中,勾勒在瓶器之上,“瓶”与“平”谐音,寓意“龙驭在天,四海平安”。

凤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是华贵、伟岸、进取、太平的象征,代表着幸福和吉祥,也寓意着美满、和谐的爱情,同时也是权力的象征。明清两代的瓷器上大量运用了凤的形象,如凤穿牡丹、百鸟朝凤、丹凤朝阳、龙凤呈祥等。龙和凤在中华文化的图腾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是众兽之君,一个是百鸟之王;一个变化飞腾而灵异,一个高雅美善而祥瑞,二者天生一对,相辅相成。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存中就出现了玉龙钩,至商周时期青铜器上便有了凤鸟之姿,元青花中已出现了龙凤相配的纹饰,至明永乐年间,便在瓷器上形成了龙凤居中的排布格局,由此形成定制沿袭下去。所谓“龙凤呈祥”,乃是国家兴旺,天下太平,吉星高照的至高理想。

明万历五彩“龙凤呈祥”龙凤纹盘(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明青花花卉凤凰纹罐(三级文物,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

清康熙五彩龙凤纹碗(三级文物,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

清同治粉彩开光花鸟纹瓶(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

意境悠远、寓意深刻、妙趣横生的陶瓷画卷中,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与艺术欣赏的广阔空间。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希望您有机会亲临济南市博物馆,一起来目睹《古瓷有意吉祥止止——馆藏明清瓷器吉祥文化展》的别样风采,在千年纹华中喜迎新春!

展览地点:济南市博物馆一楼三展厅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田可新通讯员于筱筝)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uxiangwowotou.com/afhzz/595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