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来兼恐无寻处,落日风吹鼓子花

打碗花(年5月上旬摄于南京琵琶湖明城墙下)

琵琶湖紧挨着明城墙富贵山段,仲春时分连续下了好几天雨,湖面快速扩大,湖水直接拍击到城墙根。如今水早已退去,却成了野花野草的乐土。城墙上凌霄才长出密密的绿叶,墙根下的打碗花却已开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

打碗花(年5月上旬摄于南京琵琶湖明城墙下)

打碗花是旋花科打碗花属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原产于我国。若仔细观察打碗花的花托,也就是包着花瓣的那个地方,是两裂的,像是被打裂的碗,故而被叫做打碗花。民间有传说,如果采摘了打碗花,就会打破碗。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曾经小学二年级下学期有篇语文课文叫作《打碗碗花》,讲的就是作者如何通过亲自试验破除了这种迷信说法。

打碗花,古称葍(fú)、旋葍,别名打碗花花、小旋花、鼓子花、兔儿苗、狗儿蔓等,花色有白、粉两种,花朵不大,呈喇叭状。一根茎蔓或攀附它物盘旋而上,或匍匐于地,相互缠绕蜿蜒向前,能开出许多花朵。

打碗花(年5月上旬摄于南京琵琶湖明城墙下)

它的最早记载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诗经·小雅·我行其野》,这是一首弃妇诗,描绘了一位远嫁的女子被丈夫抛弃的悲愤心情。诗中第三节云:“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有位现代大神将其翻译成白话:“走在郊野荒凉路,采那葍草聊果腹。你全不思往日情,追求新欢太可恶。不是她家比我富,是你变心的缘故”,非常工整贴切,真是有才!其中的“葍”即是现在常见的打碗花。

明代朱橚(sù)所撰的一部以救荒为主的植物志《救荒本草》中,也提及了这种野花草:“葍子花,俗名打碗花,一名兔儿苗,一名狗儿秧,幽蓟间谓之燕葍根,千叶者呼为缠枝牡丹,亦名穰花......开花状似牵牛花,微短而圆,粉红色。其根甚多,大者如小筋粗,长一二尺,色白,味甘,性温”。BTW,朱橚乃朱棣的同母弟。

打碗花(年5月上旬摄于南京琵琶湖明城墙下)

打碗花可食用,春季采其嫩茎叶,用开水焯后炒食、蒸食、做汤均可。只不过不能生吃,因为内含生物碱,生吃会造成食物中毒或者过敏。除食用外,它全草可入药,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止痛消肿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消除积食,治疗跌打损伤甚至牙疼。

打碗花看上去与大家熟悉的牵牛花外观很相似,而且都属于旋花科,但也有诀窍来区分:

一是看叶。打碗花叶片狭长,顶部尖圆,分为三裂,像把宽宝剑;而牵牛花叶片呈卵形或心形。

二是看花。打碗花花朵较小,只有一元硬币那么大,而牵牛花的花朵个头则较大,最大直径能超过十厘米。

三是看株型。打碗花株型较矮小,全株没有绒毛,比较光滑,而牵牛花株型较高大,茎干上长有短绒毛或是长硬毛。

打碗花(年5月上旬摄于南京琵琶湖明城墙下)

原以为打碗花不太会被古人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guxiangwowotou.com/afhzp/347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7782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