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者:孙希旺。感谢孙老师支持)
上面那幅图是昨天公号的配文图片,发表之后,才看到孙老师给我的留言,他将图片重新调整了一下,感觉下面这幅图的构图更加严谨,希望我能用这幅。可惜,因公号的特殊性质,不能更改,故而,今天再发一次。
孙老师还说:在沧州很少见到这荷包牡丹,这株牡丹花藏在牡丹园的角落里,拍摄可是费了一些功夫。
记得去年去狼牙山的时候,山下附近的牡丹园里就有很多这样的荷包牡丹,当时我也不认识,以为是院子里的杂草呢!感觉好看就拍摄了一些。回来问大家,才知道这也是牡丹的一种。
在此,也想问一下大家,除去植物园,哪儿还有这荷包牡丹呢!范围沧州市区。若谁知道,麻烦留言告知。先谢谢大家啦!
同时,我也对孙老师这样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感动。喜欢一行,就做好一行。这种精神,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
比如我平时的书写。记得最初,我写空间文,现在回看,不仅仅“的地得”混用,标点,语法,逻辑等很多,真是错误太多了。
之后,慢慢接触到一些文学团体,和他们一起阅读评论书写。我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记得,刚到江山的时候,先是在“争鸣文学”,那里的编辑箬茗跟我说:平淡姐姐,麻烦您注意一下您的“的地得”可以吗?我来教你怎么用……
其实,我并非是一意孤行,而是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是错误。在她说过之后,我特别注意这三个字的用法。但现在回看那时期的文章,仍然可以发现很多类似的错误。还好,现在我能发现了,就可以尽量地避免。同时,在成为编辑之后,也会遇到很多句子中的“的地得”,但确确实实拿不准,于是,就跑到编辑群去问。
记得有一个老编辑说:我知道怎么用,但让我说为什么?我说不出。就是类似英语的语感一样。一般用了就不会错。
从这句话中,我领会到,任何事情,都是熟能生巧,任凭“的地得”的用法再繁杂,也逃不开大量的练习和使用。
其实,“的地得”只是一个很小的,很典型的错误。还会有很多。比如句子的凝练,用词的精准。
之前,我总是喜欢用一些长句子。当时还挺自以为是。认为在那么长的句子中,仍然能保持其逻辑和语法正确,是一种能力。
有一个朋友指出问题,我不耐烦地回复:这是我的特色。
有一个朋友说:我不说你的问题,你自己去读读,看看憋不死你。
听朋友这样一说,我去读了一下,额,果然,憋得我不行。
于是,我开始注意。我发现,长句子并非绝对不能用,但短句子运用恰当,确实可以让很多描写瞬时生动起来。读起来呢,很有节奏感,很有韵味。读的人,听的人,都会很舒服。
但句子的长短,却并非是几个逗号可以做到,而是需要我们运用更加强大的语言功底,才能真真实实地做到。
这一点,我跟我们社团的那个老编辑一样,大约会用,但却说不出怎么做。
还有,个人文字的特点。如果现在朋友们给我的文字定位,会是什么呢?
我先自己梳理一下:
最初是空间文,写大树的成长片段。
之后,参加马帮文字活动,根据固定的主题,书写身边熟悉的事物。
再之后,加入江山文学网,进行自由创作。文字大多关于亲情,教育,情感。
目前,自打申请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