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这门课程作为三大主科之一,相较于英语和数学被学生重视的程度并不高,究其原因是学生考试得分较为容易,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在主观题轻松就能得到分数,但是要想得高分,就要以教材为基础,把教材中的课文背熟,吃透。
大语文时代的到来,让很多人都开始呼吁重视语文这门学科,包括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编纂也在网友们的议论范围内,尤其是毒教材事件之后,对于课本内容是否对学生有不良影响,一些专家和家长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继《背影》之后,有人建议删除《爱莲说》
建议把朱自清的《背影》删掉,其实是很早的事情了,不过毒教材事件之后这位专家再次肯定了自己的建议。
毒教材主要指的是一些不适宜的内容出现在学生读物上,容易影响学生的三观,教给学生不好的内容,而这位专家的建议也是从这点出发,不过他的理由却引起了网友们的争议。
因为他觉得背影当中父亲翻越月台的行为是不遵守交通规则,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示范,先不提学生会不会效仿这以行为,现在想找到一个能让人翻越的月台也很不容易吧?
而这位专家也并非基于此才建议删除背影,他还列举了背影中朱自清父亲的一些品行上的不良,觉得人品不佳,不应该借由这篇文章教学生学习父爱,不过好在这篇文章并没有被删除,依旧存在于学生的教材上。
不过大众对于学生教材的建议还有不少,继背影之后又有人建议删除经典课文《爱莲说》,这篇文言文出现在七年级语文课本中,也是学生必背的文章之一,多少人多年依旧能脱口而出,可见其经典,为啥有人对它持反对意见呢?
两个理由听起来很无语,学生学习不应脱离文章的创作环境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下爱莲说的内容,这篇课文是周敦颐所创作,主要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人格的高洁和洒落的胸襟,文章中也提到了一些其他的花和象征寓意,正是这种手法让部分网友觉得不妥。
网友建议删除爱莲说的理由有二,其一是认为作者有拉踩的嫌疑,认为你喜欢莲花就只夸莲花好了,为何还要列举菊花,牡丹?这不是典型的一踩一捧吗?饭圈那套可算是让你学明白了,这样的思想不应该传输给学生,文章导向不正。
理由之二就是有人觉得这篇课文是作者在贬低陶渊明,就因为文章中那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认为作者把自己比喻得很高洁,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拉踩陶渊明只会逃避现实。
正是基于这两个理由,不少人对爱莲说这篇课文有意见,认为不适合学生学习,建议删除,可这两个原因在笔者看来却有点无语,对比衬托是写作中很常见的一种手法,列举很多花也并非说其他花不好,而且拉踩这种行为和说法,好像是现在才有的,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文章,这有点牵强。
而且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并不是真的学习这些花,而是结合当时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映射当时的环境和作者抱病在身又独身一人的境遇,借陶渊明也不过是惋惜这样的隐士太少了而已。
学生教材上的很多文章都要结合创作的时代去看,分析作者当时所处环境而抒发的情感,如果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从前的经典课文,恐怕大多数教材文章都有问题,所以学生学习文章时,不应该脱离作者创作的环境,这样可笑的理由也不能成为删除经典文章的依据。
毒教材带给学生的影响的确不小,但家长也不要过于草木皆兵
学生的教育是家长关心的重点,自从发现吴勇的教材插画传输的内容导向不正后,家长们就开启了新一轮的找茬,恨不得拿放大镜来看课本,找到不恰当的内容,家长这种对学生的关心可以理解,但是太过草木皆兵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学生教材的编纂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不同的变化,但是编写本身还是较为严谨的,选取的内容也都是符合当下学生身心发展的,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家长的过度解读并不是在保护学生的思想,而是将学生的思想固化了,在内容健康合理的基础上,学生应该多元化的吸收知识,才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眼光也更开阔。
所以对于学生读物这件事,一些不正当的引导我们当然要杜绝,但是也不能“鸡蛋里挑骨头”,把过分解读当成对经典的抵制。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建议删除《爱莲说》的理由呢?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人生大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