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秋岚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赏析课文,感悟作者清廉高洁的思想品格。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导语:同学们,人有人格,花有花语,你知道哪些花的花语呢?
(生答)牡丹象征富贵;百合代表团圆;康乃馨表达对母亲的爱。
那么,莲花的花语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宋代儒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一读莲花的花语。
2.作者简介
同学们,对于本文作者你们了解多少呢?
学生结合注释解说作者,教师指导,要求学生从作者姓名、籍贯、身份、代表作和作品风格五个方面掌握。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理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人们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代表作《爱莲说》。3.了解本文的体裁本文题目是《爱莲说》,“说”是什么意思?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那么再看课文标题,“爱莲说”怎么解释?明确: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事理。
二、读莲——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领略莲花之美。
要求:注意字音、停顿。
2.检查预习——读读写写,疏通字词
蕃(fán)颐(yí)濯(zhuó)淤(yū)涟(lián)蔓(màn)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语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再把你认为生僻的字写两遍,记住字形字音。
三、品莲——理解内容
1.自读,翻译课文
方法要求: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评一评。
翻译文言文时,我们要做到读一读这篇课文,看一看书下的注释,议一议你认为的难点,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评一评他人的翻译。按照要求,请同学们自己翻译课文,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自学并讨论交流)
2.质疑问题,课堂交流。
有没有在小组交流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3.检测自学效果,出示字句的检查。
解释句子的意思,解释加点的重点字的含义。
可爱者甚蕃(多)
亭亭静植(树立)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香远益清(更加)中通外直(空)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妖艳,美丽而不庄重)
四、赏莲——品读文意,探讨写法
1.在对字词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接下来通过品味文章语言,探讨文章的写作方法。
在百花之中,周敦颐只爱莲花,他认为莲花美在哪儿呢?找出相应的文句,读一读莲的形象美,品一品莲的品质美。
2.自选角度,用下面句式说一说:
爱莲,因为它美在_____________
①方法指导:赏析文章,作者抓住了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既可以谈自己的认识,也可以小组合作,展示探究成果。
②品读写莲的句子,分析莲花的品格,并随时指导朗读。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濯清涟而不妖(质朴—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正直)香远益清(—美名远扬,芳香)。
形象风度——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庄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敬佩,清高)
③学生品味语言的同时,指导朗读,要读出抑扬顿挫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④再次齐读第一段,感知莲的形象之美。
3.理解并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莲花,除了外在美,它还美在风骨。文中哪里是表现莲花的品质的语句?请同学们读一读。
学生可能会直接答到:莲美在它是花中的君子,从而顺势引导出写作方法。
第一段中描写莲的句子,写出了莲花清雅的外表、芬芳的气质,那么在这里,作者把莲比作了什么?——花中的君子。莲和君子之间有什么共同点?——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洁身自好,正直坚贞。这种借赞花来赞人的创作方法是什么写法?——托物言志本文是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作文的经典之作。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赞美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就是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补充作者相关资料: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个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倚莲池而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4.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正衬和反衬的写法。①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喜爱之情,为什么又要谈及菊和牡丹呢?先请大家找出议论菊花和牡丹的句子。
②请同学分析,陶渊明为什么爱菊?菊花有什么特点?它不与百花争春,开在深秋时节,不畏严寒,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肯定、赞扬,这恰恰符合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处世态度,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风亮节,隐居山林。从这一点上,我们将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用自己的行动与世俗作抗争相比较,二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所以菊花是值得赞美的,那么写菊花对莲花起什么作用呢?——衬托,是的,是正面衬托莲花之高洁。③既然已经有菊花作衬托了,又写上牡丹是为什么呢?牡丹是国色天香,美丽华贵的,文中说“世人甚爱牡丹”,这里的“世人”是什么人?与陶渊明有什么不同?——“世人”是指汲汲于功名利禄的权贵们,这与不慕名利的陶渊明截然不同。世人们爱牡丹,喜爱它的什么?——牡丹的富贵艳丽,他们也希望能够得到富贵,追逐名利。文章以牡丹暗讽这些权贵们身染铜臭之气。如此呢,牡丹就成了反面形象,这样以牡丹衬托莲花是什么衬托方法?——反衬,是反衬的写作手法。因此,作者通过写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以正反衬托的方式,突出了对莲花的喜爱和赞美。④在生活中,你喜欢这两种花吗?为什么?学生可畅所欲言。菊:菊花它不与百花争春,秋天开花,独抗寒霜。外表——花多姿多彩,可欣赏功用——用花可入药、可泡茶生长习性——有骨气、傲霜雪,遍地生根你和陶渊明有一样的爱好。牡丹:国花我们家乡的花,爱牡丹,爱我们的家乡。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国色天香。小结:读书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心理活动,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感悟,读书知人论世,只要你言之成理,你的阅读就是成功的!
五、悟莲——体悟情感,感受意蕴1.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的确令我们倾倒,作者在文中怎样表达情感的?——学生读最后三句。作者慨叹真隐者少,君子更为罕见,而贪图富贵的人太多了。2.那么再读一读,读出感情来。指导朗读:这三句话,作者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朗读时应注意其中的不同的感情。明确: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陈述句,读平调,重音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3.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千古流传,这样高洁傲岸的品格万古流芳。六、诵莲——读出意境,熟读成诵学习经典,诵读经典。请齐声朗读《爱莲说》,爱莲赞莲。七、课堂结语一篇《爱莲说》,跨越千年的美丽;濂溪先生独到的见解和思想,启示我们向古代先贤学习,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高洁正直的人,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END--------欢迎